长春市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开启振兴发展新征程
——《201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在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圆满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公报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在东北经济“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历史关口,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进步、新面貌。为便于读者准确了解把握长春市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就其中主要方面和脉络解读如下。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主要指标全面向好
经济总量实现新跃升,直逼6000亿元大关。2016年长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2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高于当期全国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时隔两年重返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从全年各季度GDP走势看,一季度增长6.3%,上半年增长7%,前三季度增长7.3%,全年增长7.8%,经济增速稳步提升,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988.7万吨,是历史最高产年,比上年增长3.4%。其它主要指标增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2.2亿元,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4710.6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0.3亿元,增长9.8%;进出口总额141.6亿美元,增长1.4%,扭转了2015年以来的下降态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增长14.7%。物价水平较为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4%。
(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16年,长春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15.5亿元,比上年增长7%,扭转了上年的下降势头,增速比上年加快9.3个百分点。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70.6亿元,比上年多支出4.9亿元,增长0.6%。其中,住房保障、农林水支出和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32.7%、24.2%和8.1%。
(三)就业保持稳定增加
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通过组织创业培训、创办“创客空间”新型平台等系列活动,不断夯实创业就业基础。搭建“税易贷”平台,较好的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稳定了就业形势。2016年长春市共开发就业岗位14.3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万人。截止到2016年末,长春市公益性岗位在岗人数1.9万人,当年援助535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二、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结构调整成果显现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长春市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攻坚提速,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加快建设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长春市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打造经济量级升级版中率先实现服务业提档晋级,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是服务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多。截止2016年年末,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超千户。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0.3亿元,增长9.8%,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增速不断加快。2016年长春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个和0.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GDP增速1.6个百分点,高于二产增速2.4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2%,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1%,高于第二产业7.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以互联网经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6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4.9%,新闻和出版业增长38%。服务业作为长春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工业一直是长春市的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工业仍然在长春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2016年,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逐一落实,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EA211发动机、长客动车组检修基地、中粮10万吨液糖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支柱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2016年,长春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个和2个百分点。一是七大重点行业增势良好。全年实现产值8792.1亿元,增长8.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4.8%。二是重点工业企业生产回稳。一汽、亚泰、长客、皓月、省电力、丰越等6户百亿级企业累计完成产值5383.8亿元,增长6.8%。其中,一汽集团实现产值3954.8亿元,增长10%,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全市汽车产销254万辆和247.7万辆,分别增长15.6%和11.7%。三是新兴产业培育不断加快。在抓好传统工业的同时,长春市加大了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由上年的7.8%提高到8.4%。长春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吉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投资持续发酵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长春市不断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了投资在调结构、补短板、引领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0.6亿元,增长10%,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个和0.4个百分点。投资主要流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6%;医药工业投资增长69%;服务业投资增长12.8%,占总投资比重达到5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7.3%。民间投资较为活跃,完成3465.8亿元,增长21.8%,占全市投资比重达74.4%。全市在库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086个,比上年增加22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52个,其中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长白乌铁路改造等六大百亿元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301.5亿元,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
三、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一)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6年,长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上年为下降13.7%,增速比上年提高22.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37.8亿元,增长1.3%,上年为下降20.2%,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1337.5亿元,增长4.6%,上年为下降17.1%,增速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持续释放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长春市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开辟新路径,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量”到“质”、可持续发展的转变。2016年,长春市的“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全年水泥产量下降9.7%,商品房销售面积1017.7万平方米,增长2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85%,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1.94元,同比减少0.73元,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由14.6%下降到13.6%,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达15.9%,高于全市工业增速7.3个百分点。
(三)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伊通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扎实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交通秩序整治成效明显。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长春市2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等工程,实现达标排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37天增加到291天,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4.9个百分点。到2016年末,长春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7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929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长春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16年,长春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69.39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工资性收入17135.17元,增长4.8%;经营净收入1247.64元,下降2.4%;财产净收入2530.82元,下降0.6%;转移净收入10155.76元,增长1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76元,比上年增长7.0%。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一)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将脱贫攻坚列为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层层建立扶贫数据库,实现贫困人口动态精准在册;组织市、区(县)数万名干部走进所有贫困村、贫困家庭开展对接,包规划、包协调、包建设、包项目,146个贫困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因人施策、因地施策,确保不落一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城市低保标准将由月人均510元提高到580元,农村低保标准将由年人均3000元提高到4320元。截止到年末,
全市城市居民11452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14703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8.5亿元。
(二)推进文教卫体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教育事业成绩显著。依托64个“名师工作室”,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研发,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完成招生13.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万人,增加0.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1.7万人,增加0.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116人,增加166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43.4万人,增加0.8万人;全年在读研究生5.1万人,增加0.2万人。
二是卫生事业稳步推进。不断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市20家县区级医院、134家乡镇卫生院均与三级医院建立医联体,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从20%提高到30%,县级医院转诊率降到
10%以下。2016年末,长春市卫生医疗机构4404个,增长2%。其中:医院、卫生院297所,比上年减少1.3%,拥有医疗床位4.87万张,比上年增长2.9%。卫生技术人员为5.03万人,比上年增长5.9%。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82人。
三是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为风向标,成功举办“全民冰雪活动季”等系列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竞技体育创造新辉煌,全市运动员在全国第13届冬季运动会中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全民健身取得长足进展,举办各级各类健身活动1200余项次,近百万人次参与活动。
(三)聚焦困难弱势群体需求,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认真落实《长春市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积极开展“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活动,春节前,为全市12747户结对救助特困户每户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社会保健体系不断健全。2016年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1.2万人,比上年增长3.4%。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9万人,增长1.2%。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7.4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6万人和113.7万人。
《201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客观反映了长春市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取得的新成就、新跨越、新进展。但我们也应看到,长春经济回升的基础和动力尚不稳固,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依然突出。2017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政的落位和实施,哈长城市群、长春新区等国家级战略的扎实推进,长春经济中蕴藏的潜力将进一步激发,活力将进一步增强。相信在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升级版”、“六个目标”和“五个一”预期目标的战略部署,凝神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