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延吉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7-04-07 07:44 来源 : 省统计局
打印 | 字号:

《辽源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十三五”平稳启航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辽源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辽源市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2016年,辽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6.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从贡献率来看,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62.2%和33.0%,由此可见,第二产业仍是驱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从产业结构来看,分别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和上升0.9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3744元,增长5.9%。


财政收支有所下降。2016年辽源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1.31亿元,增速比上年回落1.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21亿元,同比下降13.9%。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1.0%;非税收入完成11.59亿元,同比下降25.8%。非税收入占比达47.9%,低于去年同期7.7个百分点,增速有所下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0.5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其中,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重点支出均有所回落。


金融支撑强劲有力。2016年辽源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24.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GDP快5.8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97.1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各项贷款余额405.12亿元,增长14.5%。


物价指数保持平稳。2016年度,辽源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八大类消费呈现出“四升四降”格局。其中,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涨幅为3.0%;衣着类价格涨幅为2.4%;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为3.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涨幅为2.7%;居住类价格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下降0.1%。


二、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拉动经济稳中有进


投资规模逐步扩大。2016年,辽源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9.6%。从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完成403.8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为61.0%,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从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额45.61亿元、432.13亿元和188.50亿元,同比增长11.0%、11.7%和4.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重为8.0:65.0:27.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运行良好。2016年辽源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19亿元,增长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按销售地区分,城镇零售总额完成206.72亿元,同比增长9.6%。乡村零售总额完成19.47亿元,同比增长7.8%;按行业分,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0.19亿元,增长11.2%,占全部零售总额的84.0%;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44亿元,增长12.4%,居各行业之首;批发业和住宿业相对平稳,分别下降13.9%和增长10.5%。


对外贸易稳步提高。2016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9868万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总值16454万美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进口总值13414万美元,增长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三、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服务大众惠及民生


城乡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辽源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25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7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快于城镇0.8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不断向好。2016年辽源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844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78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501人。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116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8.07万人。


福利事业不断完善。2016年末,辽源市共有各类收养单位151个,收养5359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5个,收养2410人;注册登记民办养老机构28个,收养1881人;未登记民办养老机构88个,收养1068人。公办儿童福利机构1个,收养19人。


《辽源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反映出了2016年全市人民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的征程上取得的新成就、新发展,但也应看到辽源市经济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呈现出增速有所回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


今后着眼全市经济大局,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经济总量。同时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上下要继续齐心协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