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稳步前行 稳健开局
——《吉林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吉林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详尽展现了过去一年,吉林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取得了经济稳健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成效,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稳健开局。
一、经济增长稳健,综合发展实力增强
(一)发展步履稳健。全年完成GDP2531亿元,增长6.9%,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增速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从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有进出口业绩企业207家,实现出口总额4.5亿美元。
(二)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吉林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8.3万人。创新创业促就业效果明显,今年以来,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个,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亿元,直接扶持创业者2453户。
(三)市场需求预期向好。2016年,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为98.7,比年初提升3.7个百分点,市场需求预期向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8%,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
二、转型升级加速,协调发展成效显现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分别高于第二产业和GDP增速1.8和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44.9:45.6,服务业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形成“三二一”产业新格局。投资结构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9.3%,同比增长24.3%,增速高出吉林市投资增速 14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40.3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8.6%,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
(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实现增加值4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5%,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3%,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
(三)新动能成长加速。2016年,重点推进了1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7%,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重点推介50多项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技术交易额达到1亿元。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1.6%。随着商事制度改革,2016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5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180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2.17万户。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电子商务发展全省领先,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26.4亿元。
三、效益收入提高,统筹发展惠及民生
(一)工业利润大幅增长。2016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8.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2倍。其中,中油吉化公司盈利15.2亿元,同比扭亏增盈50.9亿元;建龙钢铁盈利14.2亿元,同比增利11.6亿元。
(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吉林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20元,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5元,增长6.9%,高于城镇居民0.2个百分点。
(三)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精准脱贫春季和秋季攻势,落实包保帮扶、专家把脉、产业造血等系列措施,筹集脱贫资金3.5亿元,落实脱贫产业项目816个,68个村、2.8万户、4.9万人脱贫出列,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双60%”脱贫任务。
(四)民生保障持续有力。坚持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423亿元。2016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人数17.7万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6.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5.2万人。
总的来看,2016年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为,成绩来之不易。站在“十三五”规划的起点,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吉林市传统产业转型艰难,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较长一段过程。2017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