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延吉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1-05-30 09:16 来源 : 吉林省政府网
打印 | 字号:

省民委负责人谈落实“强基富民固边”工程

立足部门职能 着力推进落实
省民委负责人谈落实“强基富民固边”工程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为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我省提出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吉林实际,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我省落实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民族工作角度看,实施这项工程,将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省民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发挥哪些作用?这项工程的实施将如何推动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民委副主任李晓峰。

  李晓峰介绍,我省是多民族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245.34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9.15%;民族地区边境里程1029公里,占全省边境线总长的70.6%;10个边境县(市、区)中,有6个是民族地区。特殊的区位和人文环境决定了边境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不仅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李晓峰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 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省民委立足部门职能,确定了三项重点任务、八项具体措施,全力落实“强基富民固边”工程,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为加快边境地区各族群众致富步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李晓峰说,今年内我省将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兴边富民专项资金)7000万元,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重点扶持100个村,辐射带动10000户村民致富。其中,80%的资金投放到边境地区,重点扶持76个边境村,实施富民项目120个,预计增加农民收入1亿多元,直接受益群众达7000多户。

  李晓峰介绍,根据边境地区的自然禀赋条件和特色产业基础,省民委将珲春、和龙、临江等6个边境县(市、区)确定为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今年投入专项补助资金28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延边黄牛养殖、食用菌栽培、有机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在边境沿线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边境地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带动边民增收致富。 

  省民委还将抓住国家对民品企业重新核定的有利时机,争取使民贸民品企业数量有所突破,新增指标85%以上安排到边境民族地区;对全省民贸民品企业布局进行调整,在边境地区优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贷款规模大的骨干企业,纳入“十二五”民贸民品企业名录,使优惠政策发挥更大效益。

  “除经济发展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关系更加和谐,也是强基富民固边的一项重要内容”,李晓峰告诉记者。

  “我们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举办巡回报告会、设立广播电视专题讲座、开设报刊专版专栏等多种形式,在边境地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夯实‘强基富民固边’的思想基础。”

  李晓峰说,我省将以建设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为抓手,深入开展“比团结、比发展、创模范”活动。今年在边境地区重点建设25个民族团结示范点(社区、村屯、学校、军警民共建单位),命名一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各项民族政策法规在边境地区深入落实,我省将对边境一线人口减少、空巢老人增多、人才外流严重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加大解决措施;关注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健全完善利益诉求、矛盾调处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促进边境民族关系和谐。

  “抓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丰富边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强基富民固边工程的一部分”,李晓峰说,我们要加大资金投入,抓好象帽舞、长鼓舞、洞箫、跳板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基地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边境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推行“一县一品、一乡一特”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在边境地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精品工程。还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演出、歌舞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激发少数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情怀,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共享发展成果。(赵红 记者 孙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