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延吉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0-12-06 08:04 来源 : 吉林省政府网
打印 | 字号:

省财政厅长王化文谈“十二五”财政改革发展

 

谋划新思路 促进大发展

——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谈“十二五”财政改革与发展

 

  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编好财政“十二五”规划,扎实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就吉林省“十二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王化文指出,“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财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财政收支不断迈上新台阶,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各项财政改革扎实推进,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建议》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推进“三化”统筹,着力支持实施“三动”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王化文说,按照上述思路,“十二五”时期全省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突出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继续保持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5%,财政收支规模再上一个大台阶。二是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民生;财政预算用于教育、农业、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支出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财政性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完整,预算执行更加均衡高效,预算监管更加全面规范,预算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

  王化文强调,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统筹推进“三化”和实施“三动”战略,继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省财政用于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继续保持一个合理的增幅,重点支持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壮大特色资源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更多地借助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评价项目的优势,运用贴息、奖补和产业基金投入等市场化手段,带动和吸引民间、社会、域外等资本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二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实施富民工程,强化财政对二次分配的调节功能。通过认真落实促进创业和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支持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效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救助水平,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措施,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三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着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围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文化等其他事业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四是更加注重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正确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的扶持产业发展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实施中心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税收返还、土地出让金返还和县(市)上划省共享收入下放等政策,继续开展清费减负,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源建设,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使财政收入高于GDP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继续大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五是更加注重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增强政府财力资源的统筹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扩大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范围,继续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建立健全财政收支运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和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理财水平。(王子阳)